2014-11-01

易勁門練功者通訊第五十五期


功法專題 教練帶功心得 文章/副總教練 柯芳賢

教練帶功心得
文章/副總教練 柯芳賢
2014.11.01

 教練帶功一直是師父培養本門教練的重要方式之一。

 記得第一次帶功是在練功後不久的一個企業班課程,剛開始師父儘跟我說希望我能安排多一點時間與大家一起練功,順便去幫忙,我也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可是就在我去〝幫忙〞了幾次之後,師父向我提起希望我試著上台帶功之事。由於自己才剛練功不久,根本不確定是否可以勝任,因此想盡辦法推辭,最後還是敵不過師父的威嚴,只好硬著頭皮上場。

 事前,我不斷地回想資深教練們帶功的方式,反覆練習,牢記著每個細節、每個功法應該練習的次數,功法安排的次序等等,心想這樣時間應該足夠可以矇混得過去了吧!不料,才帶完一、二個功法,學員們已經累趴地或靠著牆壁,或彎腰喘息,當時我知道事態不妙但又不知如何變通,只好依循自己原先計劃好的方式堅持到最後一秒鐘。結果大夥兒就這樣被我操得氣喘如牛,累聲連連。我好不尷尬,終於捱到了收功,自己也因為緊張而全身緊繃發熱,很不舒服。經過這次經驗後,我心想師父應該知道我還不行,或許就可以不用再安排我上場了,結果卻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180度大不同。師父覺得我需要更多的磨練,我心裡頭暗自呼喊著〝天啊!這…這…怎麼會這樣呢?〞就這樣我心驚膽跳地踏上了教練之途。

 這已經是九年前的事了。這一路走來,我發覺雖然當大家都在自顧著練功,增加功力之時,我不是在擔任研習班輔導教練,就是在擔任團練的執行教練,然而收穫最多的卻也是自己在帶功過程中的體悟。

 一直以來,我發覺師父不但積極且不遺餘力地在培養本門的優良教練,對於教練的素質亦有深切的期許。自從入門之後,師父尊重每個人的自主意願,給予每位入門者同等的機會參加每週二的教練課程,更鼓勵即將入門者先行參加課程;也給大家同等可能成為傑出教練的機會,我想其目的應該是希望每一位入門者皆能成為一顆足以傳承本門功法的優質種子。然而要成為一位傑出稱職的教練,甚至可以傳承本門功法的教練,卻是要靠自己深入體悟的功夫。這其中包括對本門功法的熟稔,個人的修為,與帶功現場實況掌控與應變的能力等等。我也覺得這不僅是我們經歷過入學、入門階段後,進一步提昇自己的最佳途徑,更是我們在修煉道途上的確實實踐。

 依個人經驗而言,我認為教練帶功,在上場之前除了自己要勤勉練功之外,更應該要確實地〝認識〞本門功法,因為自從練功以來,我深刻體會到教練對於功法的熟稔程度,不僅關係著學員是否能夠建立正確的練功觀念,更影響著其日後練功進步的程度。因此,個人覺得教練對於本門功法的認識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如此才能在學員的學習過程中給予適時的協助與解惑。而當自己不知其然亦不知其所以然時,最好的解決之道就是直接向師父求教。畢竟,從功法的源頭釋疑是最不會出錯的方式,而我也覺得「問師如撞鐘」,撞的力道越大獲得的回響也越大。

 在帶功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學員才是主體,教練則是輔助者。既然是輔助者的角色,一位教練如果能夠依照學員特質的不同而給與不同的協助,引導學員進入練功的狀態,進而協助學員讓功法「進入」其身、息、心三大層面,才能稱得上是優良的教練。我謹記著師父在我擔任教練之初曾經告誡我的話:「如果你的帶功無法讓被你帶的人放鬆,進入鬆柔的練功狀態,反而讓人受傷,那就是一次失敗的帶功,學員練功的成效等於零,甚至是負分。」因此,學習如何仔細觀察每位學員的身體狀態、年齡、體能限制等等給予適時的尊重與鼓勵,讓自己的身、息、心與學員同步,似乎成為每位執行教練必修的重要課程。

 由於教練所扮演的角色是「帶功」,如何才能〝帶領〞學員進入真正〝鬆柔的練功狀態〞呢?我發覺最簡單的方法即是以柔和清楚的語氣、簡短明確的指令,直接告訴學員接下來「要作甚麼」,這正是師父一再強調的「以身試法」的觀念,直接用身體的練習來體驗這個功法,不需要花費太多唇舌解釋功法,如此不但可以讓學員直接感受到功法的效用,更可幫助學員容易記憶,因為我們的身體就是最好的一部講義。這種方法還有一項好處,那就是教練在帶功的同時不需浪費太多的言語,可以讓自己在帶功的過程中同時保守住真氣,讓自己與學員同時達到練功的狀態。


 當執行教練在帶功時,我們經常會發現學員們在練習時功法作得〝不到位〞,這時候會出現二個疑問:一、是否要直接糾正?二、是否由執行教練直接糾正?根據過去的經驗,我發覺執行教練可以直接的指令〝提醒〞學員〝不到位〞的部分如何到位可能會是最方便且最有效率的方式,例如執行教練提醒大家「請檢視一下自己是否脊椎拉直,頭虛頂,收下巴…」。而當執行教練提醒之後,大部分〝不到位〞的部分幾乎皆可獲得改善。如果此時由執行教練分神直接糾正,而執行教練又花費較長的時間在單一學員身上,將會忽略其他學員,若正在練習的功法是較大動作或較費力的動作,此時其他學員可能會因為體力不支,而有身體不適之感,甚而停止練功,相互攀談,交流身體不適之感的部位等等,或者不知所措,而讓練功過程中斷,甚至影響整個練功的氛圍。


另一種解決方案是善用安排在每堂課的助理教練與學習教練。由執行教練請助理教練協助需要協助的學員,如此執行教練仍可掌控全場,繼續帶功,而需要協助的學員亦可獲得適時的協助。倘若輪值的助理教練未到,亦可請學習教練代為協助。我覺得執行教練帶功,不僅僅只是練習把功法帶完而已,更是學習如何安排功法練習的次序與連接性,也是練習如何掌控全局,與其他教練共同合作的最佳時機。我想這可能也是師父在安排教練輪值表時,讓每堂課皆有多位教練參與的緣故吧!

 目前我們的練功課程每堂課皆分為上、下半場,且由不同的教練帶功,我想師父是希望讓每位教練皆有充分的練習機會,也讓教練們有相互交流的機會。每位教練帶功皆有其特色,觀摩其他教練的長處將有助於我們對功法深入的認識。師父不斷地強調,上半場教練帶下半身功法;下半場教練帶上半身功法,我想這是教練們在帶功時應該理解的基本概念,也是在帶功時應該要遵守的不二法門。我覺得教練們在帶功之前或許可以試著與共同搭配的教練商量一下欲帶功法的分配,如此才不會出現上、下半場練習重覆的功法,或是讓學員們僅練到身體局部位置,甚至在全身未達足夠暖身之際,即驟然練習大型功法之事。如果當天課程是由單一位教練帶功,則當日的執行教練即可依循「由下到上」的練功進程,自行安排下半身與上半身功法的6/4分搭配,亦即下半身功法練6分,上半身功法練4分。若時間允許,更可以搭配練習較大型的全身性功法。而單人、雙人道手是本門的經典功法,教練們亦可將其安排在課堂最後的時段,約15至20分鐘。

 教練們帶功,在「身法」的部分我們可以透過學習、練習,向師父或資深的教練師兄姊請益而進步,然而在「息法」的部分,則必須靠自己的體悟與蛻變。誠如師父在本門「教練知行要點」中所告示我們的,教練帶功「是為了學習與貢獻,並非為了個人舞台的展現」,教練在帶功時所展現出來的「氣息」即代表著教練個人的內在修為。身為教練的我們是否能夠在自己帶功時,全然地讓自己的身、息、心融入,進而感受到學員們身、息、心的真正需要,誠心正意地分享,嚴謹負責地帶功,純正精準地護持本門功法?身為教練的我們是否能在自己不帶功時,虛心學習、觀摩與體會,尊重其他教練的帶功,給與適當的支持、協助甚至必要時的建議?對於學員的需要、門內的事務依舊鼓勵與協助、關心及參與?更甚者,「正向」地讓學員們「感受」到我們身為一個「道家練功者」的修為?在在皆考驗著每位教練在「息法」方面的修煉。

 西方有句諺語:「Attitude is everything.」(態度決定一切。),而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更有名言:「
Watch your thoughts, for they become your words,
(注意你的思想,因它會成為你的話語,)
Watch your words, for they become your actions,
(注意你的話語,因它會成為你的行動,)
Watch your actions, for they become your habits,
(注意你的行動,因它會成為你的習性,)
Watch your habits, for they become your character,
(注意你的習性,因它會成為你的性格,)
Watch your character, for they become your destiny.
(注意你的性格,因它會成為你的命運。)」

 想要成為一位真正優質的教練,還是要「返本還原」回到最根本「心」的修煉,亦即態度與意願。「心之所向,氣必行之。」身為教練的我們唯有在「心」的修煉上儲備足夠的能量,才有可能面對在成為優質教練道途上的種種挑戰與挫折,進而超越之。而身為教練的我們是否能以最清靜的心、海納百川的胸懷,正大光明地展現自己「心」的修為,其中不帶任何色彩與算計,無顧外在利害與得失,如「道」一般絲毫不帶個人情緒地真常運行,實在值得我們好好地琢磨。

 身、息、心是道家內功修煉者修煉的三大標的,因此一位道家內功的優質教練也勢必在這三方面得有所長處,而擔任教練正是我們在修煉進階上的最佳助力,但前提是自己要先有意願敞開身、息、心來學習、付出。誠如師父在本門「教練知行要點」中提到「教練不是一種名銜或權位,而是一項責任與付出。」我深自覺得教練帶功永遠會是一個進行式,若真有其目的,那便是為了讓自己獲得進化的真元能量。在此願與師兄姊們共勉,願我們皆能到達「靜定、圓柔、清心、神氣」的境界,自然展現易勁門「教練者的真髓」。

2014-06-01

人生有夢,築夢踏實 文章/入門弟子 陳青瑜

人生有夢,築夢踏實
文章/入門弟子 陳青瑜
2014.06.01
人生沒有捷徑

 若說人生有夢,懷孕生子在年輕時從來不是個夢想,直到經歷五次流產所帶來的失望和面對家人壓力的痛苦,這件對許多人而言,看似簡單稀鬆平常的事,竟然在近乎絕望的心境下,變成一個不敢奢求是否能成真的夢想!但也因為接二連三的不順利,終於在2010年3月,痛下決心辭掉工作,專心調養身體。在調養期間,曾做過無數的檢查,西醫師都說身體沒問題,中醫只說氣虛需要補氣,但許多婦科方面聞名的中醫,都無法終止不斷流產的噩夢。除了吃藥之外,我還做了一些努力,每天至少到健身房跑步30分鐘,也練瑜珈、太極拳,在飲食上也十分重視每種食物的屬性,涼性食物不吃,冷飲不喝,儘管已經這麼努力了,身體依舊未見起色。

人生有許多事情根本沒有捷徑,就像蓋房子,需要從打地基開始慢慢累積,直到開始練功後,終於慢慢感覺得到改變了,我不再吃藥,飲食禁忌方面依照師父建議調整吃的時間和烹調方法,為了順利懷孕,在準備懷孕過程中有許多人的幫忙,包括芳賢師姊細心指導女子回春功法,愛麗師姊內功按摩,和師父身體問題診斷與建議,儘管在入門道手考試前,身體依舊有些小毛病,但也因此讓我在2012年11月入門後一個月內,有更大的動力堅持天天開關鬆筋和打道手兩小時,終於在2012年12月底發現懷孕了!

噩夢終結和相信

 懷孕後很擔心會像之前一樣在懷孕前期就又流產,因此,一直小心翼翼,直到快滿三個月,終於在師父慶生會時,跟大家公開懷孕的消息,師父提醒可以多走路,某些功法不要做,多摩腹(在子宮位置順時針畫圓),所以,懷孕後團練時間我就在中正紀念堂走路。我記得懷孕12周時,有次產檢醫生說問題很多,特別告知我已高齡,子宮肌瘤又太多顆,最糟糕的是還有宮縮現象,建議我要臥床到生產,逛街走路更是嚴格禁止,不然可能保不住胎兒。我不相信這個醫生說的,於是換了另一個醫生,另一個醫生說我有習慣性流產現象,擔心我是免疫方面問題,而如果母體有免疫問題,通常容易有子癲前症,總而言之,整個孕程,就是不斷被醫生威脅我可能經歷許多問題,然而師父的說法卻和他們大相逕庭,師父鼓勵走路,經歷五次流產的我,面臨要相信醫生或是師父的抉擇。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我選擇相信師父,畢竟身體的改變只有自己最清楚。

周行不殆


 在懷孕初期,每天都會去散步走路至少半小時至1小時,有空就呼吸調息,和依照師父的指示經常摩腹,讓子宮部位的血液循環變好。在懷孕期間,我也按照日本右腦教育之父七田真博士的胎教書上建議經常和寶寶對話,因此在摩腹的同時,我養成和寶寶講話的習慣,每天總要和她分享很多事,並且告訴她我對她的三個期望:1出生時體重要在2900~3000克;2頭髮要像爸爸,要長多一點;3.身體如果有甚麼問題,自己要想辦法修復。當時我還無法確定我能自然產,於是還有一個對於自然產的要求我始終不敢和寶貝說。

 懷孕26週的某天晚上,突然出現頻繁地宮縮現象,結果我沒有半夜掛急診,反而是靠呼吸調息、摩腹,和寶寶信心喊話度過那晚,結果隔天一到醫院,被醫生責備應該立刻急診的,當時醫生診斷有需要住院的可能性,我在醫院不斷的重複做調息,摩腹和寶寶信心喊話這三個動作,後來醫生檢查後反而認定可以回家服藥觀察,回家後,我希望儘量不要依賴藥物,因為藥物的副作用也讓我很不舒服,所以,刻意拉長服藥的時間,期間就是重複進行這三個動作,後來我只吃了三次藥就慢慢恢復正常了,一直到生產,宮縮藥都只是備用藥,都沒再服用過。

懷孕後期我到美國待產,每天走路更長達5~7小時,也許是這樣的堅持,我整個孕程比許多2、30歲的媽媽更順利,我沒有初期出血、高血壓、妊娠糖尿、失眠等問題,連孕吐和水腫都是輕微,宮縮的危險也順利過關,到了美國,醫生看到我39歲的高齡,加上子宮肌瘤的大小和位置,都認為我應該沒有辦法自然產,當時我有點灰心,但是卻變得更積極的走路,一般孕婦到了懷孕後期都很難入眠,我卻能每天晚上早早就入睡到天亮,也沒有嚴重的宮縮或不舒服的地方,讓許多一起待產的媽媽大感驚訝。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在39週又4天這天是我的產檢日,醫生說我的寶寶臉朝上,應該很難生,我心裡很難過,心想看來要自然產的困難度提高了,我不斷和寶寶溝通喊話,要她自己靠自己的力量翻身過來,一切都來得很突然,沒想到寶寶這天就想出來看看外面的世界,下午我進了醫院待產,整個產程太快,麻醉科醫生因為在開刀房內,根本來不及來幫我打無痛分娩的麻醉,於是,我在產房叫到聲嘶力竭,也嚇壞了在一旁的老公基明師兄,但一切很順利,我感覺得到寶寶很健康,她是用自己的力量衝出來的!當我第一眼見到她,覺得很高興,我要求的每件事情她都做到了!事後師父說我所做的胎教,是一種能量的傳達,寶寶確實感應得到的。


月子期間,身體非常虛弱,但是呼吸調息能幫助子宮復原,現在我的女兒語彤出生已經快9個月了,這段照顧她的日子裏,我沒有所謂的媽媽手,雖然有時會因為語彤突然用力的動作讓我的手腕有點扭到,但是多做腕旋轉很快就恢復,練功讓我在這段育兒期間,不至於像很多媽媽手受傷到需要貼膏藥甚至求診,這些生活的改變是接觸易勁門前始料未及的,現在回頭看,相信求子的不順利才讓我有機緣加入練功的行列,這一切的發生,都是最好的安排。

易勁門練功者通訊第五十期


2014-05-01

易勁門練功者通訊第四十九期


功法專題 週日教練研習課程有感(一) 文章及功法示範/入門弟子 柯芳賢

功法專題
週日教練研習課程有感(一)

文章及功法示範/入門弟子 柯芳賢
2014.5.1
 年前,師父向我提起希望我能協助每週日上午在中正道場利用團練前半個小時,幫助儲備教練們進一步深度認識功法的提議。當時我心生惶恐,自忖自己何德何能足以擔任此一重任。經過與師父多次的討論,師父的堅持與勸說讓我更加相信師父傳承與推廣本門功法的堅心與信念,而身為資深教練的我,似乎再也無法找到可以推辭的理由。於是從今年二月份起,我們便開始了培訓儲備教練的研習課程。

 在課程開始前,師父明白指示,教練研習課程的目的在於協助教練們深度認識本門功法,教練對於本門所有的功法不僅要知其然,也必須知其所以然。如此不僅提昇自己對功法的認知,對於學員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遭遇的任何問題,也才能正確且清楚地適時給予協助。雖然說我們練功已經有些許時日,至於是否真正認識我們的功法呢?是否能夠簡明扼要地介紹自己,讓大家清楚地知道我們呢?可能大家的體認差異不同。
(一)如何介紹「易勁門」及「道家無極內功」?

 不論我們現在是儲備教練或是資深教練,只要親朋好友知道我們在練功,相信我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你們到底在練什麼功啊?」,而由於我們都是在戶外練功,也經常會有陌生人趨前詢問同樣的問題。在課堂上當我以相同的問題請問大家時,由於大家對功法各自的體認不同,回復的答案也不盡相同。

 以個人的經驗而言,當有人看到我穿黑色練功服,詢問我上述問題時,我通常會直接告訴他(她)我們練的是【易勁門道家無極內功】。」俗話說「名正則言順」話匣子一打開,事情就好辦了,詢問者聽到我的回答通常都是一頭霧水,因為這九個字分開來每個字都會念,但是合起來的意義唯有進一步探討始可獲得,也因此巧妙地開啟了我們介紹自己的機會。

 「易勁門是在做什麼的啊?」這是詢問者在大部分情況下會接續的問題。我通常會告訴他們「易」是容易的易,是改變的意思;「勁」簡單說就是力量、勁道,易勁門是一個著重個人身息心整體修煉的練功團體,我們希望透過練功改變自己的身體,進而獲得自我提昇的力量,延展自己的氣數,開展生命的新面向。

 那麼「什麼是道家無極內功?」話說到此,我們就可以進行拆文解字的遊戲了。就字面上來說,我們可以把功法的名稱拆開來解釋,較易瞭解。

 當提到「道家」時,我們會聯想到什麼呢?結果是各式各樣的回答此起彼落,例如老子、道德經、道教…等等都有。其實當我們提到「道家」時,我們會注意到的是其最核心的價值意義:崇尚「自然」,我們學習的是鬆柔的功法,因此在練功時,我們很注重的是要讓身、息、心保持在最自然、放鬆、舒服的狀態,因為唯有在這種狀態下,身內的療癒機制才能完全打開,進行修復補強的工程。這種功法也是符合身體最「自然」的結構,呼吸方式是符合身體最「輕鬆」的方式,心境則是符合自己最「舒服」的狀態,任何刻意的意念引導與做作,非但無法達到練功的效果,反而增添身息心各方面的疲勞,而事倍功半。


 談到「無極」,最簡單的解釋是「沒有極限」,我們的功法有基本的功法,無固定的招式,因此在練功的時候我們可以儘量解開身體的限制,心理的包袱。功法的練習沒有對錯之分,只有層次之別。換言之,如果身體可以開展的程度有十分,而目前我只能作到五分,那麼五分即是我現階段的「最佳狀態」,只要循序漸進式地練習,慢慢開展即可,不必任意盲目跟隨他人的〝樣子〞要求自己非得作到某種程度不可。「無極」的意義除了解開身心枷鎖之外,更積極的意義是開展自我生命的無限潛能。練功的層次固然會因為個人道緣與福慧的不同而有差異,但是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唯有以開放、開心、開展的態度不斷的嘗試各種可能,接受各類挑戰,才是提昇自己修煉功力的不二法門。

 至於「內功」,更是咸少人知道的名詞。內功著重於身內的修煉,是往內求的功法。身、息、心是內功修煉的三個標的,修煉內功者在行、住、坐、臥間會時時檢視自己這三部分的狀態,看看自己的身體是否鬆柔?呼吸是否沈穩?心境是否定靜?也因此可以讓學習內功的人更加認清自己的本質,進而發展出自己獨特的生命力,至於外在的浮華虛名則只是靜觀而已,不為所動。

 自從擔任本門教練以來,我發覺讓自己進步最快的方法就是帶功,因為想要把帶功這件事做好,自己便會更深入瞭解每個功法的精要,結果獲得最多的是自己。我也同時深切地體認到,本門的功法看似簡單的動作,卻含有「身法」、「息法」與「心法」的意義,身為易勁門的教練,舉手投足之間自我身息心的整體展現不僅是檢驗自己練功成績最好的方法,更是讓普羅大眾認識本門功法最直接的表現。


 在師父不倦與堅定的教誨下,加上師兄姊們的努力,我相信我們易勁門將人才輩出。誠如師父在本門「教練知行要點」中所說的「教練不是一種名銜或權位,而是一項責任與付出。」我衷心期盼在不久的將來會出現更多優秀的教練,且讓大家共同攜手為更美好的易勁門而努力。(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