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1

易勁門練功者通訊第五十五期


功法專題 教練帶功心得 文章/副總教練 柯芳賢

教練帶功心得
文章/副總教練 柯芳賢
2014.11.01

 教練帶功一直是師父培養本門教練的重要方式之一。

 記得第一次帶功是在練功後不久的一個企業班課程,剛開始師父儘跟我說希望我能安排多一點時間與大家一起練功,順便去幫忙,我也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可是就在我去〝幫忙〞了幾次之後,師父向我提起希望我試著上台帶功之事。由於自己才剛練功不久,根本不確定是否可以勝任,因此想盡辦法推辭,最後還是敵不過師父的威嚴,只好硬著頭皮上場。

 事前,我不斷地回想資深教練們帶功的方式,反覆練習,牢記著每個細節、每個功法應該練習的次數,功法安排的次序等等,心想這樣時間應該足夠可以矇混得過去了吧!不料,才帶完一、二個功法,學員們已經累趴地或靠著牆壁,或彎腰喘息,當時我知道事態不妙但又不知如何變通,只好依循自己原先計劃好的方式堅持到最後一秒鐘。結果大夥兒就這樣被我操得氣喘如牛,累聲連連。我好不尷尬,終於捱到了收功,自己也因為緊張而全身緊繃發熱,很不舒服。經過這次經驗後,我心想師父應該知道我還不行,或許就可以不用再安排我上場了,結果卻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180度大不同。師父覺得我需要更多的磨練,我心裡頭暗自呼喊著〝天啊!這…這…怎麼會這樣呢?〞就這樣我心驚膽跳地踏上了教練之途。

 這已經是九年前的事了。這一路走來,我發覺雖然當大家都在自顧著練功,增加功力之時,我不是在擔任研習班輔導教練,就是在擔任團練的執行教練,然而收穫最多的卻也是自己在帶功過程中的體悟。

 一直以來,我發覺師父不但積極且不遺餘力地在培養本門的優良教練,對於教練的素質亦有深切的期許。自從入門之後,師父尊重每個人的自主意願,給予每位入門者同等的機會參加每週二的教練課程,更鼓勵即將入門者先行參加課程;也給大家同等可能成為傑出教練的機會,我想其目的應該是希望每一位入門者皆能成為一顆足以傳承本門功法的優質種子。然而要成為一位傑出稱職的教練,甚至可以傳承本門功法的教練,卻是要靠自己深入體悟的功夫。這其中包括對本門功法的熟稔,個人的修為,與帶功現場實況掌控與應變的能力等等。我也覺得這不僅是我們經歷過入學、入門階段後,進一步提昇自己的最佳途徑,更是我們在修煉道途上的確實實踐。

 依個人經驗而言,我認為教練帶功,在上場之前除了自己要勤勉練功之外,更應該要確實地〝認識〞本門功法,因為自從練功以來,我深刻體會到教練對於功法的熟稔程度,不僅關係著學員是否能夠建立正確的練功觀念,更影響著其日後練功進步的程度。因此,個人覺得教練對於本門功法的認識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如此才能在學員的學習過程中給予適時的協助與解惑。而當自己不知其然亦不知其所以然時,最好的解決之道就是直接向師父求教。畢竟,從功法的源頭釋疑是最不會出錯的方式,而我也覺得「問師如撞鐘」,撞的力道越大獲得的回響也越大。

 在帶功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學員才是主體,教練則是輔助者。既然是輔助者的角色,一位教練如果能夠依照學員特質的不同而給與不同的協助,引導學員進入練功的狀態,進而協助學員讓功法「進入」其身、息、心三大層面,才能稱得上是優良的教練。我謹記著師父在我擔任教練之初曾經告誡我的話:「如果你的帶功無法讓被你帶的人放鬆,進入鬆柔的練功狀態,反而讓人受傷,那就是一次失敗的帶功,學員練功的成效等於零,甚至是負分。」因此,學習如何仔細觀察每位學員的身體狀態、年齡、體能限制等等給予適時的尊重與鼓勵,讓自己的身、息、心與學員同步,似乎成為每位執行教練必修的重要課程。

 由於教練所扮演的角色是「帶功」,如何才能〝帶領〞學員進入真正〝鬆柔的練功狀態〞呢?我發覺最簡單的方法即是以柔和清楚的語氣、簡短明確的指令,直接告訴學員接下來「要作甚麼」,這正是師父一再強調的「以身試法」的觀念,直接用身體的練習來體驗這個功法,不需要花費太多唇舌解釋功法,如此不但可以讓學員直接感受到功法的效用,更可幫助學員容易記憶,因為我們的身體就是最好的一部講義。這種方法還有一項好處,那就是教練在帶功的同時不需浪費太多的言語,可以讓自己在帶功的過程中同時保守住真氣,讓自己與學員同時達到練功的狀態。


 當執行教練在帶功時,我們經常會發現學員們在練習時功法作得〝不到位〞,這時候會出現二個疑問:一、是否要直接糾正?二、是否由執行教練直接糾正?根據過去的經驗,我發覺執行教練可以直接的指令〝提醒〞學員〝不到位〞的部分如何到位可能會是最方便且最有效率的方式,例如執行教練提醒大家「請檢視一下自己是否脊椎拉直,頭虛頂,收下巴…」。而當執行教練提醒之後,大部分〝不到位〞的部分幾乎皆可獲得改善。如果此時由執行教練分神直接糾正,而執行教練又花費較長的時間在單一學員身上,將會忽略其他學員,若正在練習的功法是較大動作或較費力的動作,此時其他學員可能會因為體力不支,而有身體不適之感,甚而停止練功,相互攀談,交流身體不適之感的部位等等,或者不知所措,而讓練功過程中斷,甚至影響整個練功的氛圍。


另一種解決方案是善用安排在每堂課的助理教練與學習教練。由執行教練請助理教練協助需要協助的學員,如此執行教練仍可掌控全場,繼續帶功,而需要協助的學員亦可獲得適時的協助。倘若輪值的助理教練未到,亦可請學習教練代為協助。我覺得執行教練帶功,不僅僅只是練習把功法帶完而已,更是學習如何安排功法練習的次序與連接性,也是練習如何掌控全局,與其他教練共同合作的最佳時機。我想這可能也是師父在安排教練輪值表時,讓每堂課皆有多位教練參與的緣故吧!

 目前我們的練功課程每堂課皆分為上、下半場,且由不同的教練帶功,我想師父是希望讓每位教練皆有充分的練習機會,也讓教練們有相互交流的機會。每位教練帶功皆有其特色,觀摩其他教練的長處將有助於我們對功法深入的認識。師父不斷地強調,上半場教練帶下半身功法;下半場教練帶上半身功法,我想這是教練們在帶功時應該理解的基本概念,也是在帶功時應該要遵守的不二法門。我覺得教練們在帶功之前或許可以試著與共同搭配的教練商量一下欲帶功法的分配,如此才不會出現上、下半場練習重覆的功法,或是讓學員們僅練到身體局部位置,甚至在全身未達足夠暖身之際,即驟然練習大型功法之事。如果當天課程是由單一位教練帶功,則當日的執行教練即可依循「由下到上」的練功進程,自行安排下半身與上半身功法的6/4分搭配,亦即下半身功法練6分,上半身功法練4分。若時間允許,更可以搭配練習較大型的全身性功法。而單人、雙人道手是本門的經典功法,教練們亦可將其安排在課堂最後的時段,約15至20分鐘。

 教練們帶功,在「身法」的部分我們可以透過學習、練習,向師父或資深的教練師兄姊請益而進步,然而在「息法」的部分,則必須靠自己的體悟與蛻變。誠如師父在本門「教練知行要點」中所告示我們的,教練帶功「是為了學習與貢獻,並非為了個人舞台的展現」,教練在帶功時所展現出來的「氣息」即代表著教練個人的內在修為。身為教練的我們是否能夠在自己帶功時,全然地讓自己的身、息、心融入,進而感受到學員們身、息、心的真正需要,誠心正意地分享,嚴謹負責地帶功,純正精準地護持本門功法?身為教練的我們是否能在自己不帶功時,虛心學習、觀摩與體會,尊重其他教練的帶功,給與適當的支持、協助甚至必要時的建議?對於學員的需要、門內的事務依舊鼓勵與協助、關心及參與?更甚者,「正向」地讓學員們「感受」到我們身為一個「道家練功者」的修為?在在皆考驗著每位教練在「息法」方面的修煉。

 西方有句諺語:「Attitude is everything.」(態度決定一切。),而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更有名言:「
Watch your thoughts, for they become your words,
(注意你的思想,因它會成為你的話語,)
Watch your words, for they become your actions,
(注意你的話語,因它會成為你的行動,)
Watch your actions, for they become your habits,
(注意你的行動,因它會成為你的習性,)
Watch your habits, for they become your character,
(注意你的習性,因它會成為你的性格,)
Watch your character, for they become your destiny.
(注意你的性格,因它會成為你的命運。)」

 想要成為一位真正優質的教練,還是要「返本還原」回到最根本「心」的修煉,亦即態度與意願。「心之所向,氣必行之。」身為教練的我們唯有在「心」的修煉上儲備足夠的能量,才有可能面對在成為優質教練道途上的種種挑戰與挫折,進而超越之。而身為教練的我們是否能以最清靜的心、海納百川的胸懷,正大光明地展現自己「心」的修為,其中不帶任何色彩與算計,無顧外在利害與得失,如「道」一般絲毫不帶個人情緒地真常運行,實在值得我們好好地琢磨。

 身、息、心是道家內功修煉者修煉的三大標的,因此一位道家內功的優質教練也勢必在這三方面得有所長處,而擔任教練正是我們在修煉進階上的最佳助力,但前提是自己要先有意願敞開身、息、心來學習、付出。誠如師父在本門「教練知行要點」中提到「教練不是一種名銜或權位,而是一項責任與付出。」我深自覺得教練帶功永遠會是一個進行式,若真有其目的,那便是為了讓自己獲得進化的真元能量。在此願與師兄姊們共勉,願我們皆能到達「靜定、圓柔、清心、神氣」的境界,自然展現易勁門「教練者的真髓」。